历代名人在大名
朱棣(1360.5.2-1424.8.12),出生于应天府(治今江苏南京市),为朱元璋第四子,惠帝朱允炆之叔父,明朝第三位皇帝。建文四年(1402年)即位,在位二十二年(1402年—1424年),被称为“永乐大帝”。
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年仅10岁的朱棣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,曾居凤阳,对民情颇有所知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就藩北平(治今北京市),之后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,两次率师北征。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,招降北元乃儿不花,并曾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,使之声望日隆,大大提升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。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(1398年6月),惠帝朱允炆即位后,为了巩固中央集权,采纳兵部尚书齐泰、太常卿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,先后将他的几位叔叔周、湘、代、齐、岷诸王加以罪名罢官废黜。燕王朱棣看到自己也将不保,便借口朝中出了奸臣,要为惠帝“靖难”(“靖”即“平定”,“靖难”代表“平定祸乱”),并援引朱元璋的《祖训》,以“清君侧”为由,在北平首先发难,于建文元年(1399年)七月起兵,号“靖难”之师,一路杀往南京。沿途经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皖北等地,遭到朝廷军的重重阻挡,反复拉锯作战。
在“靖难”之中,燕王朱棣曾经在大名府驻扎了3个多月,指挥燕军与朝廷军作战。建文三年(1401年)闰三月,朱棣的燕军取得夹河之战的胜利后,乘胜击溃了朝廷吴杰、平安的军队,挥师南下。这次燕军不再走山东,而是以部将薛禄为先锋,沿顺德(治今河北邢台市)、广平(治今河北永年区)、大名路线南下,所经州县皆望风降燕。当月二十四日,燕军抵达大名,大名府的官吏闻讯后,率领城中父老百姓,迎接燕王朱棣驻轧于大名府。时,传来惠帝朱允炆再次解除齐泰、黄子澄官职的喜讯。朱允炆以夹河之败,罢免齐泰、黄子澄之官,想使四叔燕王朱棣罢兵北还。然而朱棣说:“这是缓兵之计。”,不但没有停止南下,而且上书表示“闻听奸臣已被逐出朝廷,臣亦将休兵就藩。而吴杰、平安、盛庸之众,犹聚境上,劫我军粮,是奸臣出计而行,臣不敢奉诏”,使“诛奸除恶”的借口合法化。惠帝朱允炆不知所措,忙召来老师方孝孺问计,方孝孺建议:“燕军长期驻扎在大名府,天气暑热多雨,他们自会不战自疲。应急令辽东诸将进入山海关,进攻永平府(治今河北卢龙县),真定府(治今河北正定县)诸将过卢沟桥直捣北平(治今北京市),这样燕师必然回救北平,我军可乘机灭燕。”朱允炆采纳了老师的建议。为了赢得调兵遣将的时间,四月,由方孝孺草拟了一份诏书,命大理寺少卿薛岩北上大名府,劝降燕王。同时抄写谕旨数千张,一并交与薛岩,让薛岩伺机在燕军中密散将士,以动摇其军心。薛岩来到大名,向燕王呈上诏书,朱棣公然拒绝了朝廷罢兵归藩的要求。薛岩在大名府中忐忑居住几天后,连随身携带的谕旨也未敢散发给将士们,就匆匆返朝复命去了。五月,燕军向大名运送一批粮饷,可是快到大名府的时候被朝廷军劫去,并分兵扼住了燕军的粮道,想就此困死燕军,逼迫朱棣就范。于是,燕王朱棣派燕山卫指挥武胜赴南京,向朝廷上书。朱棣在书中称:朝廷已经许诺罢兵,可是盛庸等人出师断绝燕军的粮道,意在围困饿死燕军,这与诏旨是大相径庭的,其中必有奸佞主谋,定要把奸佞之人继续揪出斩杀。朱允炆见书后,曾想罢兵了事。方孝孺深知燕王朱棣奸诈多端,便劝阻惠帝,惠帝下令将燕使武胜逮捕入狱,不久处斩。六月,闻听武胜被捕入狱,燕王朱棣怒不可遏,决定袭击朝廷军粮道,以使德州朝廷军陷入困境,遂令都指挥李远率兵六千,换穿朝廷军服装,从济宁南下;六月十五日,燕军瞒过朝廷军到达沛县,焚烧大量朝廷军粮船,河中鱼鳖尽死,朝廷军损失粮食数百万石,京师大震。七月十五日,盛庸(平燕将军、总兵官)令大同守将房昭引兵入紫荆关(治今河北易县西)威胁保定,进驻易州水西寨,以据山险寻机进攻北平。正在大名府指挥作战的朱棣闻知盛庸、房昭进驻易州(治今河北易县),以窥北平,与燕军将领道:“保定吾肱股郡,失则北平危矣!”,遂下令都指挥佥事(为明代军事指挥职务,省一级地方最高军事长官--都指挥使属官,秩正三品,与都指挥同知分管屯田、训练、司务等事)吴成([?-1433年],辽阳[治今辽宁辽阳市]人,初名买驴,蒙古族,父亲吴通伯曾任元朝的辽阳行省右丞,洪武二十年[1387年]父子一同降明太祖,更名吴成,充任总旗,多次随从大军出塞。建文元年[1399年],授于永平[治今河北卢龙县]卫百户。朱棣起兵后降燕,从战有功,三迁都指挥佥事。明成祖即位后,授于都指挥使。后以功屡进为都督佥事、左都督,封为清平伯,又进封为侯爵。宣德八年[1433年]去世,赠渠国公)留守大名,自率大军回救保定。
燕王朱棣离开大名府不久,约在八月(一说四月),漳、卫两河同时泛滥,大名府城圮于洪水,城废。九月,朱棣闻知后命都指挥佥事吴成“相其地势,另建新城”。吴成乃查看地势,发动百姓于御河(即卫河)北岸艾家口镇北一里处,徙筑大名府城。时,从山西太平县(治今山西襄汾县)来大名府做生意的晋商柴氏族人,已在此于明洪武年间(1368-1398年),买了宅地,开设了“永兴号杂货铺”,并在院中种下了从洪洞县大槐树特意带来的槐子,长出了现今高达11米有余,胸围3.5米,树龄已达600多年的“柴家明代古槐”,故大名县民间至今流传有“先有永兴号,后有大名城”之说。
新建的大名府城,城墙为土垣,周长九里,高三丈五尺,宽二丈五尺;护城河深四丈五尺,阔九丈。四个城门按照儒家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道德观念命名,东为体仁门,西为乐义门,南为崇礼门,北为端智门,城门之上各建有三间箭楼。各门建有瓮城,东西瓮城门面向南方,取意“朝阳”;南北瓮城门面向东方,取意“迎喜”。瓮城内建有庙宇,东瓮城内为天齐庙,西瓮城内为药王庙,南瓮城内为关帝庙,北瓮城内为玄武庙,均有专司香火的僧道。瓮城外的护城河连着引河和漳河,水流常年不断,每个城门外在护城河上修筑了一座石桥,以便往来。次年秋,大名府府治移驻新城,元城、大名两县附郭。
同年十二月,朱棣得知南京空虚可图,决计改变战略,复率师南下。建文四年(1402年)正月,经馆陶渡河,直趋京师,经灵壁(治今安徽灵璧县)之战胜利后,一路所向披靡,于六月十三日进入南京,惠帝不知所踪(一说焚死,一说逃亡),江山易主,长达4年的“靖难之役”结束。六月十七日(7月17日),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,年号永乐,是为明成祖。之后,为了稳定北疆,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(1424年8月12日),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(治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三道沟林场境内,现今的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),享年64岁,葬于长陵(治今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),庙号太宗(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),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,简称文皇帝。
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,雄才大略,励精图治,完善政治制度,发展经济,提倡文教,迁都北京,编修《永乐大典》,疏浚大运河,使得人民安居乐业。他开拓疆域,五次亲征蒙古,巩固了南北边防,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。他多次派郑和下西洋,宣扬国威,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,使明朝发展至经济繁荣、国力强盛的顶峰,史称“永乐盛世”,朱棣也被后世称为“永乐大帝”。
斗转星移,物是人非,昔日的“永乐大帝”已成为历史,然燕王朱棣令都指挥佥事吴成徙筑的大名府城,经明、清、民国及近代的多次修葺,历620多年至今仍巍然耸立在大名县县城中心,成为大名县标志性建筑和人们心中永久印记的“大名府好城墙”。
作者:柴元魁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
方志大名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原标题:《历代名人在大名——燕王朱棣令都指挥佥事吴成徙筑大名府城》